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管理學十大經典理論

(轉載至udn的巷子口看經濟blog。)


管理十大經典理論


 


1、彼得原理


  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於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人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僱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製,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2、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裡,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裡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其他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如果一個組織裡有這樣的一頭驢子,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裡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準。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你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4、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回應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5、零和遊戲原理


  零和遊戲是指一項遊戲中,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遊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 20世紀,人類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經濟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一體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零和遊戲理念正逐漸被雙贏理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透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但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要遵守遊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合作者自己。


6、華盛頓合作規律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這種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互推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我們道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為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升人的效能。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得更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


7、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下是幾點鐘,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定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你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8、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再簡單不過了,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忽視遺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斗志,也可以心安理得。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發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契*同工作;讓權力欲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9、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人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一段蘑菇的經歷,這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剛剛開始的時候,當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一個組織,一般對新進的人員都是一視同仁,從起薪到工作都不會有大的差別。無論你是多么優秀的人才,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象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的這一段,從中儘可能汲取經驗,成熟起來,並樹立良好的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10、奧卡姆剃刀定律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的歲月,奧卡姆剃刀已被歷史磨得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載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豐富、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演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奧卡姆剃刀理論認為,凡是無法証偽的事物,就不存在。比如,基督教說,上帝是存在的,但是他法力無邊,無論人類用何種高科技手段,都無法找到他和天堂的所在。因此對於上帝這件事,無法証偽,更無法證實。那麼根據奧卡姆剃刀理論,上帝就是不存在的。而現代科學理論,都是可以証偽的。即,雖然我無法找到直接證實的證據,但是你可以想辦法找反例來駁倒我。科學理論允許你証偽,這就符合奧卡姆剃刀理論。)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313交易員的靈魂no.616 from 總幹事

文章轉載自總幹事的blog:請多到這給總大鼓勵,我超愛他的小說、文章。http://www.wretch.cc/blog/bonddealer&schedule=1&year=2007&month=3


 




    
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了解我的朋友大概心裡有數,我今年打算不會再出書了,文以載道是多數爬格作家的使命感,夢想自己的作品會被成千上萬讀者喜愛並熱烈討論,既然有了web2.0這個工具後,一夕之間世界因此翻轉改觀,反正將文章印出來成書,也不會因此多一些讀者,還要去弄簽書會、個人理專,學著朝野六大天王趕場逢人笑臉拜託,苦的是自己,數鈔票的可是出版社、書局與印刷廠,拼經濟這種宏觀使命無須落在自己這個無行作家身上吧,更不用學那些媒體寵兒聲嘶力竭地喊著:「我是用生命力在寫作」。

      
我幹了十二年的交易員!沒錯就是交易員,如果將個人操作的生涯也算進去,大約幹了十八年的交易員(我大二就天天跑到館前路的號子去玩當日沖銷了,有一次還因為賣過頭,騎著機車載著營業員到復華去借股票);約略估算的話,大概作了百萬筆的交易,以每天四百到五百筆計算,一年約十萬筆交易,十二年差不多應該有一百萬筆的交易,數字、電腦、滑鼠、電話…外加一部按到蛻色的計算機,就是這種生活。

       
再回憶一下,舉凡股票、債券、票券、期貨、外匯、拆款、企業放款、大額存款、套利、套匯…..等除了最近三年才出現的新玩意外都被我trade過了,我是交易員,不論抬頭是辦事員還是副總,不論坐在銀行交易室、還是券商的操盤室亦或票券公司的deal center,永遠就是同一個身份-dealer,我不喜歡操盤人或經理人這種稱呼,前者誇大了那股感覺,後者有點高高在上的傲慢;我也曾經一天trade過十種不同工具,二十多種不同的報價,眼前有五台不同的交易與報價系統,但是我最依賴的是自己的腦袋與手上那部計算機;別以為這種人非得要天生的數學天才,我曾經trade到資金缺口高達百億而不自知,還安心地丟下還沒平帳的交易室跑去打麻將;也曾經經歷過半夜十一點獨自面對銀行資金缺口,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慘狀。

       
交易的目的只有一個…..賺錢,但往往這個目的常與金融業的老闆相違背,別聽那些金融業的老闆與高層主管天天唱著獲利獲利,但是他們的作法與想法就有如一個人抽著煙喝著酒熬著夜狂嫖爛賭,嘴巴卻唸著:「身體健康最重要」一般;交易的手段就是take position(握有部位),交易的過程就是尋找弱手,法人交易的世界當然也存在許多弱手,如資訊傳遞的落後、獲利企圖心薄弱(如公家金融業,不出錯早下班是他們操作的唯一原則);弱肉強食的現象在交易圈尤其明顯。

      
海豚是如何捕捉沙丁魚的?在海洋的食物鍊當中,海豚比起鯊魚有著更高級的略奪者地位,一如陸地上的禿鷹;在廣大的海域當中,沙丁魚一開始是分散個各角落,東邊一群十萬條,北邊一群三十萬條,而沙丁魚的迴游目標-尋找溫暖的洋流,就如同散戶的目標-明牌一樣,聰明的海豚群通常一組幾百條,將每群沙丁魚用追趕的方式,將一群一群的沙丁魚群追趕到海豚們設定好的暖流海域,一群一群的引誘或驚嚇之,整個過程甚至花上三天三夜,過程中海豚忍耐著大快朵頤的貪念,只為了將整個海域的所有沙丁魚引導到戰場,此刻沙丁魚群在暖流中聚集成一顆「幾千萬條沙丁魚球」。

      

這類魚種有個特性:群居與互相取暖,若是碰到危險更是會相互依靠,十群靠成五群,五群合成兩群,到最後就變成海洋頂級略奪者海豚的超極大肉球,媲美西餐廳的十六盎司菲力牛排,當然結局就如同投資世界的散戶般,永遠是大玩家的盤中佳餚。

       
我曾經長達十三個月沒有建立一毛錢的股票多頭部位,給老闆的唯一理由是:「沒有沙丁魚群」,我也曾經在一家小券商中短短一週建立超過股本三倍的債券部位,而狠狠地抱個一年,這期間老闆多次提醒獲利了結,我給他的理由依舊是:「沙丁魚團還沒成形」。

      
交易是孤獨的,那個世界是外面所無法了解的,有一位經常伴演大家的「沙丁魚球」的大牌交易員,竟然被媒體捧成「債券天后」,哈!被外商宰了多少結構債,fine!無所謂啦!老闆不知道媒體不知道,交易圈中的海豚略奪後總是會安靜的離開低調準備過冬去。

       
在海豚追補的過程中,還有一群參與者-海鷗,海鷗它沒有海豚的捕殺能力,也沒有海豚天生對獵物的敏感,但只要海豚開始集結成獵殺部隊時,海鷗的生物本能就會一路追尋著海豚,等到沙丁魚團開始被海豚屠殺之際,等待著一條條驚慌失措的沙丁魚奮力跳出水面逃困時,海鷗群就守住天際防線,一條一條的掠奪之。

       
你該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吧!交易員的本質就有如海鷗的生物本能,海鷗不必成群結隊不用團體行動,且能夠在天空跟隨海豚群高速且不停息的飛翔的海鷗才能變成略奪贏家,相同的,交易員比的是耐力,而非經由團隊表決集體決策下就能獲利;更不必去加入海豚大玩家的獵殺團隊,因為一條海鷗不必捉捕過多的沙丁魚,吃多了反而會撐死;在郭恭克的文章中赫然發現了這段有趣的文章:「獵豹雖是荒野中極速殺手,但其缺點便是無法成為有耐力之長途競賽者,當其長時間急速奔跑時,腦部溫度同時劇升,因此每次獵殺行動都是生死之間的賭注,因而有智慧的獵豹寧願耐心等待機會,俟獵物進入安全距離後,才展開出其不意的獵殺行動,一方面成功機會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使自己免於暴斃。」

       
全世界的交易主流大致以巴菲特與索羅斯兩種類型,其實我也搞不清楚他們孰為海豚熟為獵豹熟為海鷗,但是這些犀利的交易員絕對不會告訴大家「打敗大盤」這檔子狗屁理論,更不會嘴巴掛著「系統風險」這四個字,風險就是風險,損失永遠就是損失,基金經理人逃不開「系統風險」…..無仿啦!跟著媒體喊喊打敗大盤就可以船過無痕,但是交易員不同,交易員不是靠著獲利的獎金過日,不然就是拿出自己的錢來跟市場拼鬥,虧損是無需爭辯也沒有藉口。

       
因為交易員的本質是誠實面對自己部位與損益的,反正一年幾萬筆交易,沒有人可以勝率超過八成,除非是那些商業台的投顧老師表演者;我當交易員時一天要下幾百個交易買賣決策,不會也不能有那種閒工夫去對自己的交易去做無意義的吹捧或浪費時間的自責,更不會去記得已經平倉的每筆交易的買價與賣價,也就是說以一個交易員的特性,昨天五百塊錢賣掉宏達電,今天只要有交易可圖時,照常用六百元買回來,因為500600對交易者而言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反而是方向的問題。

       
交易員是無情無義的,不會對曾經讓他獲利的市場與標的產生流連忘返,2003SARS時我做了最後一筆債券交易後就完全離開那個市場,因為我知道走了十年的多頭後,下一個多頭來臨時能否再度進場作TRADER,完全端視自己的壽命問題,即便這個市場曾經讓我養家活口,依舊是無情的離開不願意帶著一絲的掛念。

       
交易員不能對別人產生過度的信任,最好是懷疑一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甚至要對自己所學與所建立的部位產生懷疑;一條海鷗在跟著海豚追尋獵物時,如果體力不支跌落海裡,恰好成為海豚享用大餐前的開胃前菜;當一條條沙丁魚躍出海面時刻,你的同伴其實就是自己的最大敵人,因為其它海鷗可能會吃光所有跳上來的沙丁魚。

        
交易員也是沒有名片的,我已經過了四年沒有名片的日子,有人說當一個人離開你所依賴的工作與其光環,闢如或許你曾是美林副總裁聯電財務長,這樣的抬頭其實是很沉重,因為一旦拋開了這種名片,失落感與「from somebody to nobody」的隕落有如左心瓣的大失血,交易員不能依賴這種光環過專業生命,所能倚靠的只有從血淋淋交易戰場養成的孤傲。

       
我是一個很衰的交易員,我的個人股票操作生涯第一天就碰到雷伯龍事件與美國黑色星期五;我的銀行外匯交易生涯從第一天到第三百天就是台幣有史以來升的最猛的一波;我的自營商操盤生涯,兩年從10200點跌到4000點;當我第一天去幹債券交易員時就碰到央行調高存款準備率;到現在的作家生涯,為人作嫁時賣了幾萬本,自己操刀時卻成為年度十大滯銷書之一,有人問我如何進入交易員的世界並成為頂尖的交易員,我淡淡的回答:「當你賠過每個市場每種工具後,你就取得優秀交易員的門票!」

       
交易員更不能參與金融市場抬面下利益的分配,譬如IPO、譬如集體炒作拉抬,並非是拉高道德標準,交易的世界沒有道德只有勝負,只是,你一旦捨棄了交易員的靈魂而去跟魔鬼交易時,就會變成仰魔鬼的鼻息過活,萬一哪一天你所仰賴的魔鬼將你丟棄在沒有食物的荒野時,就會醒然的發現謀生的交易特質早已離自己遠去。

       
交易員的靈魂是什麼?我找尋了十多年仍舊解答不出來,起碼自己清楚的認知,等待犯錯的沙丁魚一躍海面時,我要為我家裡的母海鷗和兩隻小海鷗多抓幾條沙丁魚。

 






2007年3月6日 星期二

Miele--我買不起的家電。













比爾蓋茲、貝克漢都是它的愛用者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06 期
作者:胡釗維

 

在全球,Miele家電的價格,平均是歐系家電的兩倍、日系家電的三倍。這個品牌從來沒打算對「一般人」銷售,也從來沒有想過要生產符合普羅大眾需求的產品。


吸塵器和太空梭有什麼共通之處?答案是有的。二○○三年,德國頂級家電廠Miele成功向美國太空總署(NASA)取經,將太空梭內一顆感測太空微塵密度的晶片應用在吸塵器內,從此,藉由這顆晶片,使用者即能清楚辨別所清潔區域是否已經乾淨,毋需憑目測判別。

因為這個革命性的發明,這家公司被《富比世》雜誌(Forbes)譽為白色家電(編按:指冰箱、洗衣機和冷氣等以白色系為主的家電)中的賓士,也因此成為全球富豪的指名購買商品。

微軟總裁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英國足球金童貝克漢(David Beckham)夫婦,都是Miele家電的愛用者,去年才在台灣訂購頂級遊艇的LVMH集團總裁阿諾(Bernard Arnault),更斥資三百萬元購入全套Miele家電,為的就是要和其頂級遊艇相匹配。

頂級家電,一向與Miele公司劃上等號,也為這家公司帶來亮眼的成績單。去年其營收衝高至二十五億四千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億元)新高,成為歐洲第三大白色家電製造商。

和穩居全球前三大家電製造商的另一家德國家電品牌Bosch相比,Miele的營收雖然僅約三分之一(編按:Bosch家電去年營收約七十三億歐元),但其頂級家電形象所伴隨的高貴價格,卻讓其他品牌瞠乎其後。以台灣市場為例, Bosch最貴的一台洗碗機要價五萬九千元,但Miele最便宜的洗碗機售價就要六萬三千元、最高的甚至要九萬八千元。

在全球,Miele家電的價格,平均是歐系家電的兩倍、是日系家電的三倍。如今是Miele主舵手的家族第四代Markus Miele指出,這個品牌從來沒打算對「一般人」銷售,在接受本刊專訪時,他說得更直截了當,「賓士車本來就不應該在路上隨處可見,」他們也從來沒有想過要生產符合普羅大眾需求的產品。 引領發明 一百年前開發出首台洗衣機

他們憑什麼敢發此豪語?論外型設計,它的產品從不強調炫麗的外表,論售後服務,其二十年保固的擔保,在如今家電技術已臻成熟下也未顯獨樹一格。這家公司能樹立頂級家電形象的關鍵在於,Miele總是能夠創造世界第一,以及百餘年來堅持在德國打造的信念。

事實上,世界第一的頭銜總是伴隨著這家頂級家電廠。早在一九○一年,Miele就已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台洗衣機,一九二九年,第一台洗碗機再自其手中問世,往後的五十年間,這家公司陸續推出的烘衣機、烘碗機與吸塵器等,都是引領全球家電市場的先鋒者。

多項第一,曾讓Miele有長達七十年的時間,持續享有搶先進入市場而獲得的豐厚利潤優勢,不過,進入一九七○年代後,公司卻出現成長瓶頸,原因是市面上已難再有革命性家電產品問世,當洗衣機等全球第一發明,都已過專利保護期後,將近十年時間,這家公司的營收如牛步,每年只有約三%的成長幅度。

研發自主 為了技術保密,自產電路板

是該放棄對頂級家電的堅持,投入血流成河的削價競爭?還是另闢蹊徑,尋求下一個升級動作?Miele的決定是,投入過去十年的獲利,為旗下每項家電產品各成立一間電子研發中心,讓這家傳統家電廠一舉轉型為高科技公司。這個決定,也因此奠定了其「白色家電賓士」的基礎。

對於這個轉型,Markus Miele指出,從創立電子研發中心開始,公司就堅持所有研發絕不假手他人,也將技術不外流視為第一要務。如今這家公司擁有八間電子研發中心,每間研發中心都宛如一家IC設計公司,在利潤中心制度下,其每間研發中心每年平均可貢獻公司超過五十億元營收。 而為避免開發成果外流,Miele每年寧可花上三倍價格更換晶圓代工廠,還不只如此,這家公司還自建印刷電路板廠,所有家電的電路板全由這生產,只為了不讓技術外流。Markus Miele表示,「這是個家族企業,我們不讓股票上市,也不向銀行借錢,我們盡可能不想靠別人。」

事實上,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從草創期就是這個「鎖國政策」想法。當年Miele會選擇在人口不到二十萬人的德國小鎮Guetersloh設立總部,正因看中這個小鎮是德國境內檜木生產量最大地區,一百多年前,當洗衣機還是以木材製造時,為了要掌握原料,而將總部遷移至此,甚至還有計畫的栽種森林。

在強調專業分工的時代,尤其是每季都會有新產品上市的家電產業裡,Miele的鎖國做法一度被視為跟不上時代,原因在於,全球已存在太多術業有專攻的IC設計公司,凡事自己來的做法,容易造成新產品開發速度落後,事實上,自一九七○年代至今,他們僅有蒸爐、烤箱與咖啡機等新產品上市,並已都不再是市場上的率先開發者。

塑造差異 吸塵器中配備太空總署器材

也由於此,Miele決心拋開與同業每季比拚新產品開發速度的做法,負責公司研發工作的技術長Eduard Sailer即指出,外界看待Miele,每兩年才有一項新產品問世,不過每項新產品,我們都有自信能夠滿足消費者往後二十年的需求。

以其配備有美國太空總署微塵感測器的頂級吸塵器為例,每台售價達新台幣近三萬元,當中除有這項革命性發明外,並能針對不同環境自動調整吸塵方式;而其另一台高達十五萬元的洗衣機,除能提供包括棉、毛、絲、亞麻等不同材質衣服的洗滌方式外,為證實絕不傷衣料,兩年前公司曾公開一項實驗,將玫瑰花放進洗衣機內洗滌四十分鐘後仍然完整無缺,還因此造成家電業轟動。 當其他家電業靠著外援爭搶短期市場利益之際,鎖國政策,反而使其走出不一樣的路,Eduard Sailer指出,即使只是一%的差異性,都足以讓Miele的精品家電形象更顯突出。

除此之外,該品牌的頂級形象還來自於,其大部分產品仍然是在德國生產,唯一一座在德國以外的工廠,則是相鄰的奧地利。相對於全球其他家電廠多數已將生產基地移至中國大陸,Bosch甚至在全球擁有超過一百個生產基地,Miele堅持德國生產的做法顯得特別。

堅持德國製 用機器人代替高工資勞力

只不過,將生產工作交由工資較中國大陸高出數十倍的德國人負責,卻曾讓他們吃足了苦頭,自一九八○年起至一九九五年長達十五年時間,鎖國做法雖然讓其在頂級家電市場屹立不搖,但超高的研發與生產成本,卻讓公司淨利率最低曾掉到只剩下三%,「這個數字,和頂級家電的形象實在不搭。」Miele亞洲區董事總經理Mario Miranda笑著說。

然而,自一九九五年起,Miele的淨利率開始出現止跌回升,這家公司去年不僅剛創下公司營收新高紀錄,竟同時繳出淨利率重回二○%水準的成績單,遠高於同業僅有個位數水準。


讓人訝異的是,這家公司至今仍是全球唯一將電子研發與生產獨攬,且不讓組裝工作移至大陸的家電廠。如何扭轉獲利下滑頹勢? Mario Miranda指出,「我們將大部分工作交給機器人負責。」

走進Miele位於德國總部五分鐘車程的洗衣機工廠裡頭,超過千坪的四層樓廠房中,原以為至少會有近千名員工,觸目所及見到的卻是超過一百台造價一百萬歐元的機器人,一問之下,這間工廠竟只有不到六十個員工,卻能每個月生產超過三萬台洗衣機,創造出逾新台幣三十億元的營業額。投資機器人的成本雖然可觀,但卻為Miele提高三成生產效率,且良率更達九九.五%。 對於自動化設備的投資,Miele可說不惜成本,Mario Miranda指出,負責遞送零件的運輸帶,其材質用的是坦克車的履帶,即使二十四小時不停運轉,也能保證五十年不會有任何損傷,至於牽動機器人手臂的橡皮管,則和太空梭推進器內橡膠環的材質相同,能承受超過攝氏三百度的高溫。

過去十二年,該公司每年至少花一千萬歐元在工廠的自動化製程改善,因此讓淨利率提升逾六倍。


讓人好奇的是,當多數工作由機器人負責後,約六十位員工要做什麼?除監控這批昂貴設備外,在洗衣機工廠裡,有一群專人的工作是,每天拿著絲襪抹遍每個洗衣機的洗衣槽,以確保衣物在洗濯過程不會被刮傷。Mario Miranda笑說,「觸感,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事情。」

追求零庫存 每兩分鐘啟動一次全球分銷

除無人工廠外,他們還斥資六千二百萬歐元在德國建構一間無人物流中心。這個物流中心最多可容納十萬八千個產品,全數由自動倉儲系統控制貨品的進出,每項產品在物流中心的停留時間不超過兩天;Mario Miranda解釋,每兩分鐘,就有一次全球分銷的動作啟動。「我們幾乎是零庫存!」

無人工廠,讓它能夠持續一百多年來,在德國生產製造的堅持;無人物流中心,則讓它節省下來的倉儲時間成本,抵銷掉運貨到世界各地所增加的時間以及金錢成本。

不論是鎖國政策,或是堅持在德國生產,在「世界是平的」的潮流中,Miele家電顯得獨樹一幟,為了這些堅持,這家公司必須大量投資研發與自動化設備兩方面,連Markus Miele也坦承,「過去三十年來,堅持是最困難的事情。」

因此,現階段來說,它最重大的挑戰在於:開源。因為至今,它仍有三分之一營收來自公司發跡地——德國,歐洲市場則超過六成,也就是說,它的主戰場已趨飽和,未來,必須開拓其他市場。


也因此,從二○○五年起,他們在上海設立據點,今年則計畫在智利設分公司,瞄準拉丁美洲市場,鎖定新興市場的新崛起富人。如何將全球五大洲的金字塔頂端消費者全納入銷售目標,將是這家百年老店未來的最重要課題。



你一定想問我看完有什麼感覺,我只想到:


一、嚇死人的重置成本。


二、財報本能限制。


三、M型社會下的最佳策略。


四、馬克思: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


後註:強烈推薦kenmore的冰箱,我媽16年前花7、8萬買,到現在依然健在,超強...。